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前天發布《中國貧困高考生調查報告》。報告中的多項數據顯示了當前助學貸款面臨的困境。一面是部分學生貸款不還,一面是各商業銀行不愿意發放助學貸款。 美國大學生中每3人就有兩個人是靠貸款上大學的,而我國目前能完全依靠貸款讀完大學的人還是鳳毛麟角。是美國的家庭貧困生特別多嗎?顯然不是,而是因為美國的助學貸款是面向全民的、公益的。中國把助學貸款的風險政策性地安排給了商業金融機構,可國家助學貸款的宗旨不十分符合商業銀行經營的“安全性、流動性、盈利性”目標,長此下去只能在商業化的泥潭里越陷越深。人家只好拿著雞肋,食也不是,棄也不是。 值得注意的是,助學貸款在世界任何國家都有風險,比如在美國,20世紀80年代國家擔保學生貸款拖欠率是20%,現在仍然有6%,聯邦政府為此背負了沉重的經濟包袱,但是政府的認識依然是明確的,這種助學貸款的風險是國家和社會理應承受的代價。其實,最適合從事助學貸款的金融機構應該是國家的政策性銀行,如國家開發銀行、農業發展銀行等,風險應由國家和社會承擔,即由財政、學校、教育部門共同提供擔保。